车联网现实很“残酷” 大家看到的一个美好前景,车联网的云把所有内容、开发商、车,都连在一起。但事实是这样吗?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第一,运营商。运营商之间存在着低价恶性竞争,车联网端的用户平均收入远低于手机用户,且缺乏后续流量经营的入口。运营商非常希望能像手机一样在车联网里赚到钱。比如,我自己每天玩游戏,每个月会充值,一充值就是100块钱充3G。但是很遗憾,现在每台车的UP值已经低于10块,甚至5块都不到。但是没有客户为车联网应用增加过一分钱。 第二,专车运营。专车客户端导航时,无法辨别车头位置,手机GPS信号差。我个人曾经尝试过做优步司机,发现车联网和司机客户端是脱节的。比如车头位置,因为优步不知道车头实际位置,往往把导航路径设在我背后,而不是车辆行进方向。原因在于互联网公司并没有从长这边行的真实数据。 第三,分时租赁。分时租赁公司需要额外成本实现远程开锁功能。很多分时租赁公司虽然已经按国家要求,在每辆新能源车上安监控终端,里面有完整的GPS数据,甚至能做远程操控。但是这些公司仍不得不在车上再安装一个小盒子,通过车内继电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打开门。 第四,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并没有拿到车辆和驾驶员行为数据。整个生态链里,所有数据在我们车厂。 第五,主机厂。虽然主机厂拥有海量数据,单个主机厂的数据量仍然有限,变现十分困难,成本高昂。主机厂也出现问题了——无法盈利。 所以很遗憾的告诉大家,我们想象中的车联网云,实际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业界存在不同的自己的诉求,造成大家都没有从里面赚到钱。 解决“数据问题” 我们需要有一个车联网基础云。上海医疗,申康集团,做医疗云,已经实现了所有个人医疗信息档案联网。他们在发展中遇过这个瓶颈,每个医院都只希望有自己的数据,但是通过政府撮合,把数据都整合在一起,可以向第三方开放。我们车联网目前也正处在这个阶段,但里面有个利益问题:业务谁运营?运营商运营还是TSP运营?所以我提出,必须把数据和业务分离。应该有专门负责车辆数据采集的平台,做一些规整、标准化,通过标准化的接口向第三方进行有限开放。 同时我们要解决三个数据问题。 第一,数据产权问题。因为车联网数据从实质上来说,属于个人隐私数据,或者无形资产。但是国家包括目前的《民法》,消费者相关法律,这块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首先应该建立一个车联网数据归属问题,行驶轨迹数据在个人开车时产生,应该属于个人,但是发动机数据应该属于车厂,这些都应该建立一个车联网数据分类。 第二,平台的数据支持问题。整个数据必须支持不同车企、不同车型,甚至包括互联网公司、运营商在内的第三方大数据整合。 第三,数据安全隐私问题。必须提供数据的二次加工,包括车企采集数据的标准化和二次开放。 概括起来,就是必须对车联网的一些数据进行资产化,把数据变成有价值、能进行估量的一个资产。同时,真正实现数据和业务平台的分离。 顺利解决数据问题后,我们可以真正把数据发送到客户身边。比如OTA或者离线导航数据升级,一旦车厂开放一个OTA升级要求,就能把更新下发到任何地方的联网车上。但是用户可能短时间之内会往服务器提出下载OTA的文件的要求,造成整个服务器压力很大。甚至对传统的一些业务也发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