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当前中国制造的主体还处在工业2.0时期,但仍要看到未来的信息化趋势,并站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制高点看待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业作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一直以来都受到各国广泛重视。面对各国的战略举措和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中国也于2015年5月19日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提出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主要围绕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五大方针,以“三步走”为发展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根据战略规划,可知我国将用3个10年左右时间,最终跻身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在此过程中,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推广“智能制造”,做大“互联网+”模式,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新突破。其中,“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2025》中颇为重要的关键词,而作为发展经济重要支点的制造产业,其作用更不可忽视。 究竟如何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晓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制造业正重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们需要从战略上深化认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智能制造+知识创造’的中国之路”。 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加快,降准降息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加上各种密集出台的稳增长政策,让经济下行压力略有缓解,这也让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而就“中国制造2025”本身而言,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更成为工业4.0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