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以来,以互联网方式切入医疗领域的创业项目相继折戟,使大部分互联网医疗项目竞相转入线下模式,通过围绕传统医疗机构的存量市场提升医疗机构管理、运营、服务能力来跑通商业模式。然而,随着老龄化和医疗需求的增长,原先以三甲医院为核心的医疗体系受到了巨大挑战:在医保基金即将穿底的大前提下,政策面上有越来越强的动力去压制三甲的发展并向下分流客源,使得基于大型医院扩充服务半径、提高大医院获客能力的“医疗+互联网”模式面临危机。 解决现有看病难看病贵,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已成为各界共识。基层首诊、大医院分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体系,形成基层医疗-大医院的制度化分工,是当前政府医改与业界的共同赛道。十余年医改历程的失败,分级诊疗体系仍然缺失,使得业界诸多玩家对行政主导改革预期愈加悲观,但当前移动医疗在解决医生-医院利益分配、改善医患关系、医患匹配等实现分级诊疗的核心问题上同样进展甚微。那么,突破口究竟在何处? 无法改变利益分配链是移动医疗移不动医疗的根源 近来互联网医疗投资大量集中在医生工具,医药电商、问诊咨询、医疗媒体、医疗大数据等,如医疗垂直媒体健康界、医药电商健客网、C轮3000万美元融资的分享协和优质知识经验和制度体系的医生工具杏树林,还包括F轮融资3.94亿美元以挂号入口做互联网分级诊疗的微医集团。总体来说,90%以上的互联网医疗创业项目集中在针对患者群体为服务起点去对接医生,变现于为药企提供新的营销渠道。然而,当前重医患交流的垂直项目对控费+提高疗效并无贡献,仅仅是提供满足患者群体的心理和社交等弱需求,并没有触及患者治病的这一核心需求。 相比于动辄千万日均DAU的资讯类App,移动医疗APP的流量通常低了几个数量级,毫无疑问,瓶颈在医生端。但医生端极为细分的需求又难以规模化;与此同时,拥抱技术进步、怀有变革医生-患者连接方式梦想的医患互动项目在现实中只能喊喊口号,地推现实是只能像后宫妃子般等待高冷医生用户的翻牌。 医生用户的高冷并非空穴来风。对于医生端来说,教研类工具隔靴搔痒,通过临床诊疗类服务患者缺乏使用激励。年轻医生日常的诊断、继续教育和科研三座大山已使其工作压力巨大,且工具类又难以改变医生实质收入结构,因此医疗APP地推送的礼品和优惠券难以转化成实际的用户数和日活跃。 总体来说,互联网携带资本与媒体的力量大规模涌入医疗,换来的大多是三甲医院院长们的不屑与白眼。按理来说,移动互联网能降低信息不对称、通过众包、大仓整体分发提高产业链效率降低成本,已经在许多领域彰显其裂变聚变的颠覆性能量,然而在医疗领域,除了在医药电商板块,互联网通过改变非处方药渠道利益分配环节,对产业链提升效率有实质贡献外,以提高疗效、降低成本的医疗服务“导医助医”辅助工具迟迟难以找到突破口。巨头们或许并不担心烧钱,但投资终究要讲求一定预期回报。挂号网、好大夫对标的Uber模式基点在于连接闲置资源、产生广泛参与的黏性用户、服务内容准标准化,但医疗领域优质资源稀缺、流程高度依托线下且内容高度非标化的医疗服务显然不符合这一标准。智能硬件前向监测结合网络化“后向就医”能有效诊断患者健康状况并降低用户时间成本,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最终恐怕都是BAT级别的玩家才能砸得起钱玩得起流量。 纵观当前互联网投资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移动医疗的宏伟蓝图似乎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伴随投资人、传统医疗的共同唱衰,在互联网医疗领域,BAT+丁香园、春雨基金早已占据挂号,问诊,医患随访和医药电商等主战场,而剩下的垂直领域虽仍有空间,但增长潜力并不大,纯医疗切入的玩家只能小打小闹、借多轮融资苟延残喘。远程医疗,精确诊疗,电子病历看起来像资本捧起来的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医疗大数据只是个概念。移动医疗始终难以将情怀和梦想转化为医生留存率和活跃度。我们不禁要问,号称下一个BAT诞生摇篮的移动医疗行业怎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