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主攻方向。传统制造企业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主体,面临转型巨大压力。应对转型,企业需要什么。 很自然的想到,企业首先需要钱。实施“智能制造”所带来的产业升级(如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需要庞大资金,有了钱才能购置设备、更新产线、升级系统,打造智能工厂。其次需要什么,企业需要人才。“智能制造”产业升级需要一大批研发人才、数据统计人才、互联网软件人才、自动化人才等等。有了钱和人才,何愁不能转型。 现实很残酷,当前不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突飞猛进的时期,那是个不缺钱的时代。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行业整体亏损,生存压力极大,企业极度缺钱,想借钱难,还不出钱更难。 弄得不巧,盲目实施“智能制造”的升级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人才吗,首先“智能制造”的人才是稀缺的,企业自身尚没有成型的人才。其次无论是从外部引进还是自身培养,最终与现有体系和团队融合,这条路是崎岖而漫长的。企业面临尴尬,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传统制造企业究竟该怎么办。 对比西方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西方工业4.0是建立在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积累之上的,发展工业4.0是水到渠成,而中国的优势在于人和市场但底子尚薄。如果完全跟着西方的脚步走,由于物质和技术基础差距过大,可能累死也跟不上。或者勉强追上了,也被狠狠扒掉一层皮。 中国盲目跟随工业4.0并不可取 西方国家很乐意我们搞类似于工业4.0的系统,非常欢迎也非常愿意帮助我们搞这样的系统,因为中国又可以成为他们输出产品的对象了。而且,他们这次输出的是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技术、标准,不仅利润高,而且可以将中国工业纳入到他们所建立的体系中,游戏规则是他们制定的。 德国西门子公司、美国GE公司频频光顾中国,推广的就是他们的工业4.0。因此,转型应当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对于企业而言,更需要实事求是的求转型、谋发展,南泥湾精神永不过时。 生产力的三要素是劳动者(主导)、劳动工具(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其中最有活力也是居于关键地位的是劳动者,也就是人。大数据的真正来源是什么,是人,人创造了大数据。智能化的智慧源泉是什么,也是人,人的思维决定了机器的工作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