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这是在与前世界围棋第一人、韩国九段名将李世石的对弈中,谷歌人工智能“阿法狗”(AlphaGo)机器最终取得的战绩。 这场“人机大战”或“人工智能PK人类智慧”的全球网络直播秀,全程的关注人数、传播速度以及影响范围应该已超过1997年深蓝击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的世纪之战。 如果说,1997年深蓝大战卡斯帕罗夫宣告了“电脑或计算机”的到来,那么,这“阿法狗”对弈李世石或将让“大数据或深度学习”更加贴近现实。 而在人工智能概念热浪袭人的时候,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布局如何?是深陷被动跟随,还是能与世界同步? 人工智能非新概念:我国最早可追溯至1993年 从概念上来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并非新概念,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科学家提出。 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有观点认为,除了计算机科学以外,人工智能还涉及信息论、控制论、自动化、仿生学、生物学、心理学、数理逻辑、语言学、医学和哲学等多门学科。 但是,不管怎样,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史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以人工智能领域的图像识别技术为例,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最早与图像识别相关的专利申请发生在1993年。 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交了一项名为“图像识别火灾监测报警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该专利技术主要原理是“在软件支持下,用像素点灰度值判别有否火焰存在,以影像面积增长率识别是火焰还是火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