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一系列前沿性科技正在普及和应用,但中国制造业市场无疑更像是还处在概念炒作阶段,企业对这些智能科技应用积极性不高。中国工业企业的智能制造潜力如何进一步激发?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艾家瑞在深入研究中国企业运营转型、制造业战略、等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在特斯拉号称全球最智能的生产车间中,除了150台机器人外,已经难再找到工人的身影。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组装,其生产自动化程度已接近百分之百。作为美国智能制造的标杆性企业,特斯拉之所以耗巨资投建这一“超级工厂”,看重的无非是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未来价值。相对于中国制造业的观望和迟疑,美国工业企业的迅速布局,已然对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从长期来看,中国智能制造业的潜力正在被低估。”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艾家瑞接受《国资报告》记者专访时表示。然而,佐证艾家瑞这一观点的现实是,伴随着工业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一系列前沿性科技的普及和应用,中国制造业市场还停留在概念炒作阶段,企业应用积极性普遍不高。 以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的正式出台为标志,中国版的“工业4.0”开始从概念构想逐渐向实际深入。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在猛然袭来的一股革命浪潮中,不断寻找升级的突破口和关键点。2016,进入《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元年,中国工业企业的智能制造潜力如何进一步激发?对此,艾家瑞在深入研究中国企业运营转型、制造业战略、等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中国制造业数字化刚开始 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支撑点和方向,其实现基础在于数字技术与工业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可以说,中国数字化发展现状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智能制造战略能否成功。 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一份名为《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的增长与影响》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以iGDP指数来衡量互联网对中国GDP的拉动作用,其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的数字化进程已经走在了一些发达国家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