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王安石的说法用在中国奥运健将傅园慧身上,再合适不过——摆脱传统的万有套路定律,逗逼之外,真心实在,拿到铜牌时,动若疯兔,回答记者时,做行走的表情包,画风清奇接地气,“洪荒之力”猛喷溢……如同现在的人工智能一样一样的。 毫无疑问,随着数据的原力在各个领域觉醒,过去它们的“量变”已转向人工智能的“质变”。 此前,我们熟悉的精准营销、用户画像,建立在BI基础上,对用户行为的预测,现在看,只是人工智能的浅层次应用。因为,进入2010年后,人类世界的数据量飞升,2015年全球数据量达到7.72ZB(相当于1.16亿个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量),预计2020年这一数字将激升至44ZB。如此,丰富的数据养料不断壮大机器学习,同时,场景的应用开发不断突破创新边界,在此基础上,大数据时代自然进化,最终演变出人工智能时代,就像阿里云总裁胡晓明描述的那样。 落地下来,正如他演示的一系列“黑科技”:人工智能模仿马云声音只是初段,“看图说话”解读图片中的人、物、事;推送最新最热的奥运资讯;按主人的突发奇想举荐附近靠谱餐厅……自动化地赋能用户(当然,还包括B端用户),使他们完成从“NEED”向“WANT”再向“VALUE”的三级跳,这便是人工智能的洪荒之力、画风清奇。 没错,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一切如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所预见。 数据铺路砖 要知道,随着各类芯片运算能力的提升,云计算普惠化发展,全球计算力前所未有的高涨,同时,各种硬件存储成本不断下降,与此对应的,各种数据也从我们工作生活的几角旮旯不断溢出,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铺路砖”。 特别是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与互联网的连接被重新定义,移动社交、移动电商、O2O、移动办公……一切行为都可以被分类记录、联网分析,移动设备成为离人最近的数据制造源,无穷无尽地向各类机构输送数据,却成本低廉。由此,“数据就是价值来源”便顺利成章——对人群画像的“描绘”终于摆脱地域、年龄、性别等简单维度的统计,转而走向人口属性、媒体接触、兴趣爱好、生活形态等多方面的精准分析;甚至还可根据人群的喜好再做深入的“揣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