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心理学家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今,我们对人类大脑的大部分认知都来源于上个世纪的心理学实验。 从阿施的从众心理实验到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以下6个经过精密设计的心理学实验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了解人类混沌思考与行为模式的道路,供大家一探究竟。 上世纪六十年代,围绕基因、环境和社会学习对儿童成长有何种影响的争议不绝于耳。 阿尔伯特·班杜拉在1961年进行了一项不倒翁实验,证明人类行为来源于社会模仿,而不是内部基因。 他设置了三个组:第一个组看到一个狂躁的成年人对不倒翁大打出手,第二个组看到一个温和的成年人和不倒翁玩,第三组则是对照组。 结果表明,看到暴力行为的儿童更容易对不倒翁展现出暴力倾向,几率远远高于其它两组。 你会花时间停下脚步去留意身边的美吗?2007年的一项实验告诉我们,你很可能不会。 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乔什·贝尔假扮成华盛顿地铁站里的一个街头乐手,来测试多少行人会停下来欣赏他的音乐。 乔什使用的纯手工小提琴售价高达350万美金,而他刚刚以100美金/人的票价在波士顿举行了一场全满的音乐会,但这些并没有吸引多少人来欣赏他的表演。那天他只赚了可怜的32美金。 大众汽车发起了一项名为“有趣理论”的活动,旨在证明把无聊的活动变得有趣能改变人们的行为。 在最近的一次实验中,他们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里搭建了一个琴键楼梯,以此检验这项改变是否能让更多的人选择走楼梯而不是乘坐扶梯。 实验当天,使用楼梯的人数增长了66%,证明有趣是改变人们行为的最好方式。 选择延后满足能预示未来的成功吗? 这是斯坦福大学的沃尔特·米歇尔在他1972年的棉花糖测试中尝试回答的问题。 实验中,四到六岁的孩子们被领到了一个房间里,他们面前的桌上有一块棉花糖。 在让孩子们独处前,实验人员告诉他们,如果15分钟后这块糖还在桌上,那么他们就能额外获得一块糖。 实验人员记录了每个孩子的忍耐时间,并且尝试寻找这项数据是否与孩子们成人后的成功有关联。 在600个孩子中,少数选择立刻吃掉糖果,但也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忍过了15分钟,获得了第二块糖果。 在后来的跟踪调查中,米歇尔发现那些能延后满足的孩子拥有更强的能力,并在SAT考试中获得了比同龄人更高的分数,证明这项品质很有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 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大多数人也许会希望自己正置身于一个繁忙的场所里,以提高被帮助的几率。 但与这种主流思想正好相反,身处人群当中并不能保证任何事情。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认为,当周围的目击者很少,甚至没有其他的目击者时,人们更愿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而当周围有其他人在场时,人们便觉得总有其他人会挺身而出,不用自己出面。科学家称之为责任分散。 最近,在伦敦一条繁忙的街道上进行了一次旁观者效应实验。 通过实验发现,求助者外显出来的社会地位会影响其受助的几率,但大部分人依旧选择无视。 斯坦福监狱实验被认为是最不人道的心理学实验之一,它检验了监狱环境是否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197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学楼的地下室里搭建了一座模拟监狱,24名男性学生被随机分配成为囚犯或狱警,并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扮演他们的角色。 结果,这些学生扮演过了头,甚至到了引发心理折磨的程度。 就连扮演警长的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都没能逃脱实验的负面影响,在实验理应结束时依旧容许虐待行为的进行。 虽然这项实验仅在开始后的六天就被叫停,但它证明了特定的情境会引发人们特定的行为,哪怕这些行为是与个人原本的行为准则相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