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于近日正式颁布。这是中央颁布实施的首份城镇化规划,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规划。《规划》推动新型城市建设章节中要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智慧城市已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建设脚步日益加快,但在炙手可热的同时,第三方应用的缺乏也使得智慧城市产品活跃度不高。 智慧城市爆发式增长 近10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和改善了我国的城市管理水平,政府管理者和相关企业都在积极探索更加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方式,从而实现宜居宜业的特色城市,实现百姓共享现代城市文明。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要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无论是各地加快政府职能转型、解决“城市病”的主观愿望,还是中央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客观要求,都在推动中国智慧城市迅速从理论走向实践,整个产业发展形势无疑可以用爆发式增长来形容。 目前,住建部先后两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数为193个,工信部公布的试点名单也超过140个。工信部《2014年ICT深度报告》中提到,目前,100%副省级以上城市、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241个)、47%的县级及以上城市(51个)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2013政府工作报告或地方“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重点建设智慧城市的地级以上城市达到52个。在全国两会前夕,包括上海、杭州、天津等地方两会中,智慧城市都被抬到了重要发展目标的高度。根据中金公司对目前公布智慧城市投资规划的不完全统计,各地已经公布计划的投资规模已经达到千亿以上,预计未来5年智慧城市投资将达万亿以上,智慧城市在国内建设一片红火。 智慧城市“外援”不足 在智慧城市炙手可热的同时,一向看好智慧城市发展的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却指出,“某些智慧城市停留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没有规划和应用的支撑,导致大量的基础设施荒废、闲置,具体的案例就不方便说了。”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也于近日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缺乏规范标准,有些地方重建设轻应用,缺乏运营管理的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