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多,我采访了大概上百家做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设备的企业,给我的感觉是现在中国大部分的穿戴设备产品重外观、轻实用,往往产品的营销噱头大于实际的实用效果。以穿戴设备产品里面数量最多的智能手环为例,从来没有一款手环让用户真正能长期使用下去,到了现在大部分手环成为了饰品。 可穿戴生存论:刚需是王道 之前我们曾经做过统计,中国市场上目前主流的可穿戴或者智能硬件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种类:智能手表、手环、智能眼镜、智能血压仪器、空气质量检测仪器等等。在笔者看来,任何不以实用为目的的可穿戴产品都是耍流氓,而现在看来医疗服务领域的穿戴设备是最符合“实用”二字,最能满足用户刚性需求的。这个领域的相关产品,只要能真正解决用户的刚性需求,就会持续火爆下去,这类型产品可以是测量身体血压的工具、可以是戒严滤嘴产品、可以是母婴胎仪、可以是辅助走路的假肢、可以是按摩器,总之实用又好用就会有市场。除此之外,防止儿童走丢或者丈夫出轨的定位仪器也是刚性需求。 就此我看可以预见,大部分的智能手环、眼镜这种产品由于自身的使用局限性,最终会逐步被淘汰(当然,作为一个精美的装饰品和装逼神器还是有存在价值),而且这种产品主打小众路线,自身的功能完全可以被一步手机所取代,真正有价值的就是前文我提过的能和家庭健康相结合的产品,尤其是和健康智能检测想结合的穿戴式产品。 这两年来可穿戴设备在中国异军突起,而可穿戴设备能真正火爆的原因就在于医疗市场的需求广阔,并且这种需求正在和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全面链接。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这组数据,在2012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230万部,2013年暴涨到765万部,2014年的数据虽然没有出来,但我们预测能够突破2000万台。我在2014年8月底采访康康血压CEO曾明发的时候探讨过可穿戴设备和医疗健康的关系,曾明发也认同二者相互促进的观点。在曾明发看来,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的首位(41%),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病。所以康康血压应市场需求而推出,能够让原本需要去医院做的事情,在家里面自己就可以搞定。 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让医疗设备有了更多落地的可能 其实,在我看来,可穿戴的医疗设备并不是一个新鲜玩意,但之前为什么没有火爆起来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之前缺乏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的利用,这个行业的数据和设备时间没有连接起来。 移动互联网发展和电子信息发展,让我们对人的自身健康的探知变成可能,比如要想了解健康相关的数据和信息的话要通过医院,现在有可穿戴设备变得容易。现在通过我们设备采集懂啊的各种身体的相关的数据可以放在云端,而云端的各种数据又可以相互印证和交互,再配合其他过往的历史数据和临床经验,这样根据数据的变化也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做出一些预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