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工业4.0’是比较热的话题。这个由德国联盟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推动的战略性项目,被看作是提振德国制造业的有力催化剂,也被认为将是全球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王晓明认为,“工业4.0”将会对全球产业体系格局造成重大影响。据悉,中国版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初稿已完成,该规划或将于今年上半年出台。 王晓明认为,“工业4.0”是基于现代技术重大创新,诸如:大数据、物联网、新材料、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综合起来,在制造业进行组合式创新。“把一些独立的生产车间、工厂通过网络连起来,把生产的不同流程,上下层级、空间分割(决策、信息),通过物联网、互联网整合起来,就是工业4.0的内涵。”王晓明说,“但‘工业4.0’并不仅仅整合制造环节,还要整合设计、服务,即制造业的两端,将整个产业链通过物联网进行信息化。” 诸多人士分析,在中国最早应用“工业4.0”概念的领域可能是汽车产业。 ■模式创新引导汽车技术创新 德国的汽车制造业一直处于强势地位,但也面临信息网络化对汽车产业的强势入侵。“美国的信息通信产业在全球领跑,像特斯拉以信息数据作为竞争力进入汽车行业,让德国很有危机感,提出‘工业4.0’是为了抢占制高点。”王晓明表示。 未来的汽车产业布局要上升到以数据和网络为核心对产业进行整合和控制的层次。据王晓明介绍,把数据信息的优势与汽车制造业进行整合,产业分工格局会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价值链分工。占领不了高端的价值链,分得的利益会很少。中国如果没有应对措施,汽车产业会处在价值链的低端,沦为工厂。 王晓明认为,在“工业4.0”时代,因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出现和应用,在这些传统部门之上,会产生一个数据收集处理部门。这个部门收集从终端产生的数据,进行处理,指导设计、生产乃至销售环节的部门,成为所有部门的核心。 未来汽车就会成为这样的数据终端。据介绍,雪佛兰沃蓝达(Volt)是这方面的领跑者之一,在每辆沃蓝达上都具有数据采集设备和数据发送设备。消费者购买汽车后,这些设备会将汽车运行信息发送给通用总部,进行大数据处理,分析行为特征和偏好,所得出的数据反过来再指导生产制造。“对数据的把控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制高点。基于数据平台,可以做各种创新。”王晓明认为,技术创新如发动机、材料等是渐进式、慢变量创新,要通过大量的试错、试验来取得进展。信息技术则是快变量创新,如芯片、网络宽带都遵守摩尔定律,呈指数化增长。用快变量引导慢变量创新,是现在信息技术对汽车产业进行改造创新背后的原因。阿里巴巴牵手上汽,乐视牵手北汽,华为先后与东风和长安两大汽车公司签约,就是抢占产业链的制高点,获取更多利润。 中国汽车企业在传统技术上追赶,传统制造技术和其他国家相当时,在数据控制方面又落后了,这意味着汽车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又处在价值链的低端。汽车产业利用数据平台进行模式创新,同时进行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可以引领技术改造,形成新的业态。 |